存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IT配套设备,而是IT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石。60年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119机。
倪光南,1939 年生,浙江镇海人。1961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前身)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 和1992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即以联想式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和物联网专委会的副主任。
存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IT配套设备,而是IT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60年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119机。那时, 这台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计算机使用的外部存储器是四个磁鼓,总重量高达3200Kg,总容量仅为384KB,这些看似笨重的外部存储器,却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管理的规模,支撑IT系统高速处理并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行。随着IT信息化的发展,存储系统也在不停的升级换代,而所有进步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可靠高效的存储数据。
回顾存储系统的发展史,是一部可靠性和效率并存的发展史,这与存储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存储系统,尤其是高端存储系统,往往服务于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如何保证关键数据不丢失,全年业务不中断,是高端存储系统的终极使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在采购高端存储系统时,往往把可靠性作为考虑的第一指标。数据不丢失、业务不中断也成为考量存储系统可靠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早先的RAID技术,到快照、克隆、远程复制技术,再到现在的多数据中心容灾,都是在保证数据不丢失。而存储系统架构的不断变革,从最初的总线式架构到Hi-star架构再到现在的虚拟矩阵式系统架构设计,以及伴随多控冗余架构而出现的多路径技术,都是在保证业务不中断。而高效的管理数据,是IT信息化时代发展对存储的另一重要需求。1990年,老牌的存储厂商在高端存储设备中引入Cache技术,改变了数据管理的模式,采用Cache 缓存中间过程的读写数据,大幅度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从此以后的二十年时间,Cache分区、自动精简配置、自动分级存储、QoS等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的提高了存储性能和数据管理效率。高端存储也一直把高性能、高效率作为其一直追求的目标。
时至今日,信息领域已进入了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新的需求推动着存储系统,尤其是高端存储系统向更高可靠、更高性能和更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些需求往往互相制约,对于一个存储系统来说,能否兼顾所有这些指标,全面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我们高兴地看到,华为推出了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系统,全面应对这些挑战。与当今世界上的高端存储系统相比,华为已有五项主要指标达到世界第一,包括:每秒100万的IOPS,16个控制器并行工作,7PB的存储容量,3TB的缓存容量和0.7ms的稳定时延。另外,华为首创的RAID 2.0+技术,实现了两层虚拟化,底层虚拟化保证数据可靠存储,同时上层虚拟化保证数据高效管理。华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系统依托这些顶级技术指标,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可信,弹性高效”的存储平台,登上了世界高端存储系统的顶峰。